2021 年,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,明确指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。USDT 作为虚拟货币的一种,自然也被纳入该监管范畴。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,不具备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,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。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以盈利为目的的 USDT 买卖行为的合法性。
从实际案例来看,诸多因买卖 USDT 赚差价而触犯法律的情况屡见不鲜。2023 - 2024 年间,定南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徐某某案件便是典型。徐某某买卖 U 币(USDT)赚取差价,且在明知资金来源于境外诈骗人员的情况下,仍用其母亲名下支付宝账户接收诈骗资金,购买 USDT 并转移至指定钱包地址,最终因犯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十个月并处罚金 4 万元。这表明,若买卖 USDT 的资金涉及违法犯罪所得,且交易人知晓该情况,即便表面上是为了赚差价,也会因涉嫌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而面临刑事处罚。
在重庆,何某在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注册为 “商户”,从事 USDT 与人民币兑换交易,收购价约 6.85 元,出售价多为 7 元,每枚至少赚 0.12 元,行情波动时差价更大。他不仅投入自有资金,还吸纳大量他人资金参与,涉案总额高达 6.09 亿元,个人非法获利 477 万元。最终,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判处何某有期徒刑 3 年,并处罚金 500 万元。这一案例充分说明,单纯以买卖 USDT 赚差价为经营模式,也可能因扰乱金融秩序,违反国家关于虚拟货币交易的规定,构成非法经营罪。
此外,虚拟货币交易的匿名性与便捷性,使其极易沦为跨境非法换汇、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。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宣判的一起案件中,杨某、徐某等人通过操作空壳公司账户,利用 USDT 为客户提供跨境资金转移服务,参与非法买卖外汇金额高达 65 亿元。在这类案件中,参与者往往在赚取差价的同时,协助完成了非法资金的跨境流动,对国家金融安全造成严重威胁,必将受到法律严惩。
普通投资者参与买卖 USDT 赚差价,即便资金来源合法,未涉及其他违法犯罪行为,也不受法律保护。因为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盛行,易滋生非法集资、诈骗、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,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。在司法实践中,若因虚拟货币交易产生纠纷,法院通常会依据相关规定,判定交易行为无效,由此引发的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。
从新手到专家,我们提供全面的加密货币知识和交易策略,帮助你在加密世界中不断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