虚拟货币虽以数字化形式存在,不具备法定货币地位,但在交易过程中具有实际价值。2021 年 9 月,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明确指出,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。这为判定涉及虚拟货币的诈骗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。
从刑法角度看,诈骗虚拟货币与诈骗传统财物并无本质区别。若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通过虚构事实、隐瞒真相的手段,骗取他人虚拟货币,达到一定数额标准,便构成诈骗罪。例如,犯罪嫌疑人谎称自己拥有内幕消息,能指导受害者在虚拟货币交易中稳赚不赔,诱导受害者将持有的虚拟货币转至其指定钱包地址,待得手后立即消失。此类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。根据相关司法解释,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、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、五十万元以上的,将分别认定为刑法规定的 “数额较大”“数额巨大”“数额特别巨大”,面临相应的刑事处罚,包括有期徒刑、拘役或管制,并处或单处罚金。
虚拟货币交易的匿名性与去中心化特点,虽为投资者带来便利,却也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,加大了执法难度。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逃脱法律制裁。执法部门通过追踪区块链上的交易记录、IP 地址等线索,仍可锁定犯罪嫌疑人。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虚拟货币洗钱,先以低价收购他人通过诈骗、赌博等违法犯罪所得的虚拟货币,再在境外交易平台出售,将非法资金合法化。此类行为不仅构成诈骗罪,还涉嫌洗钱罪,面临数罪并罚。
在民事领域,因诈骗导致的虚拟货币交易纠纷,受害者可通过民事诉讼要求返还财物、赔偿损失。即便虚拟货币交易不受法律保护,但诈骗行为本身损害了受害者权益,法院会依据民法基本原则,对受害者合理诉求予以支持。
从新手到专家,我们提供全面的加密货币知识和交易策略,帮助你在加密世界中不断成长。